內政部消防署法令查詢系統          匯出時間:113/03/29 23:55

編章節

法規名稱: 災害防救法 (111/06/15 修正)

第 五 章 災害應變措施

為實施災害應變措施,各級政府應依權責實施下列事項:
一、災害警報之發布、傳遞、應變戒備、人員疏散、搶救、避難之勸告、
    災情蒐集、損失查報、優先使用傳播媒體與通訊設備傳播災情及緊急
    應變相關資訊。
二、警戒區域劃設、交通管制、秩序維持及犯罪防治。
三、消防、防汛及其他應變措施。
四、受災民眾臨時收容、社會救助及弱勢族群特殊保護措施。
五、受災兒童及少年、學生之應急照顧。
六、危險物品設施及設備之應變處理。
七、傳染病防治、廢棄物處理、環境消毒、食品衛生檢驗及其他衛生事項
    。
八、搜救、緊急醫療救護及運送。
九、協助相驗、處理罹難者屍體、遺物。
十、民生物資與飲用水之供應及分配。
十一、水利、農業設施等災害防備及搶修。
十二、鐵路、道路、橋梁、大眾運輸、航空站、港埠、公用氣體與油料管
      線、輸電線路、電信、自來水及農漁業等公共設施之搶修。
十三、危險建築物之緊急評估。
十四、漂流物、沈沒品及其他救出物品之保管、處理。
十五、災害應變過程完整記錄。
十六、其他災害應變及防止擴大事項。
前項災害應變措施事項,各級政府應列入各該災害防救計畫。
公共事業應依其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實施有關災害應變事項。
第一項第十三款有關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之適用災害種類、實施時機、處
理人員、程序、危險標誌之張貼、解除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
定之。
各級災害應變中心成立後,參與編組機關首長應依規定親自或指派權責人
員進駐,執行災害應變工作,並由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負責指揮、協調及
整合。
各級災害應變中心應有固定之運作處所,充實災害防救設備並作定期演練
。
為免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因重大災害致無法運作,或為支援跨直轄市、縣(
市)處理區域性重大災害,應異地設置備援應變中心。
民眾發現災害或有發生災害之虞時,應即主動通報消防或警察單位、村(
里)長或村(里)幹事。
前項之受理單位或人員接受災情通報後,應迅速採取必要之措施。
各級政府及公共事業發現、獲知災害或有發生災害之虞時,應主動蒐集、
傳達相關災情並迅速採取必要之處置。
各級政府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後,指揮官於災害應變範圍內,依其權責分別
實施下列事項,並以指揮官指定執行之各該機關名義為之:
一、緊急應變措施之宣示、發布及執行。
二、劃定警戒區域,製發臨時通行證,限制或禁止人民進入或命其離去。
三、指定道路區間、水域、空域高度,限制或禁止車輛、船舶或航空器之
    通行。
四、徵調相關專門職業、技術人員及所徵用物資之操作人員協助救災。
五、徵用、徵購民間搜救犬、救災機具、車輛、船舶或航空器等裝備、土
    地、水權、建築物、工作物。
六、指揮、督導、協調國軍、消防、警察、海岸巡防、相關政府機關、公
    共事業、民防團隊、災害防救團體及災害防救志願組織執行救災工作
    。
七、危險建築物、工作物之拆除及災害現場障礙物之移除。
八、優先使用傳播媒體及通訊設備,蒐集與傳播災情及緊急應變相關資訊
    。
九、國外救災組織來臺協助救災之申請、接待、責任受災地區分配及協調
    聯繫。
十、災情之彙整、統計、陳報及評估。
十一、其他必要之應變處置。
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指定各該機關依前項第二款及第三款規定所為製發臨
時通行證以外之處分,應予公告,並刊登政府公報、新聞紙、利用電信網
路傳送或其他足以使公眾得知之方式揭示;撤銷、廢止或變更時,亦同。
違反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規定致遭遇危難,並由各級災害應變中心進行
搜救而獲救者,各級政府得就搜救所生費用,以書面命獲救者或可歸責之
業者繳納;其費用之計算、分擔、作業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內
政部定之。
第一項第六款所定民防團隊、災害防救團體及災害防救志願組織之編組、
訓練、協助救災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對於各該機關依第一項第四款、第五款、第七款及第八款規定所為之處分
,任何人均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各級政府為實施第二十七條第一項及前條第一項所定事項,對於救災所需
必要物資之製造、運輸、販賣、保管、倉儲業者,得徵用、徵購或命其保
管。
為執行依前項規定作成之處分,得派遣攜有證明文件之人員進入業者營業
場所或物資所在處所檢查。
對於各級政府依第一項規定所為之處分及依前項規定所為之檢查,任何人
均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各級政府得為依本法執行災害防救事項人員、受徵調之相關專門職業、技
術人員及所徵用物資之操作人員投保相關保險。
依本法執行徵調、徵用、徵購或優先使用,應給予適當之補償;其作業程
序、補償基準、給付方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
人民因第二十四條第二項、第三十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第七款與第
十一款之處分、強制措施或命令及第三十一條第一項命保管之處分,致其
財產遭受損失時,得請求補償。但因可歸責於該人民之事由者,不在此限
。
前項損失補償,應以金錢為之,並以補償實際所受之損失為限。
第一項損失補償,應以書面敘明理由,於知有損失後,二年內向該執行機
關請求之。但自損失發生後,經過五年者,不得為之。
鄉(鎮、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無法因應災害處理時,直轄市、縣政府
應主動派員協助,或依鄉(鎮、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之請求,指派協
調人員提供支援協助。
直轄市、縣(市)政府無法因應災害處理時,該災害之中央災害防救業務
主管機關應主動派員協助,或依直轄市、縣(市)政府之請求,指派協調
人員提供支援協助。
前二項支援協助項目及程序,分由各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直轄市
、縣政府定之。
直轄市、縣(市)政府及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無法因應災害處理
時,得申請國軍支援。但發生重大災害時,國軍應主動協助災害防救。
國防部得依前項災害防救需要,運用應召之後備軍人支援災害防救。
第四項有關申請國軍支援或國軍主動協助救災之程序、預置兵力及派遣、
指揮調度、協調聯絡、教育訓練、救災出勤時限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
由國防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為緊急應變所需警報訊號之種類、內容、樣式、方法及其發布時機,除其
他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外,由各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
院核定後公告之。
前項或其類似之訊號,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